专业抄袭30年名利双收,如此大师良心不会痛吗?

本文作者:张 丰

一个艺术家就存在于他的作品之中,如果被长时间如此“抄袭”,就相当于被剥夺了人生。

叶永青作品(左)与希尔文作品(右)对比图

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叶永青被比利时艺术家克里斯蒂安·希尔文指控为抄袭,已经酿成一出不大不小的“国际事件”。和通常意义上的抄袭某件作品不同,叶永青被指控长期抄袭,希尔文第一次发现被抄袭,1996年叶永青的作品被在欧洲展出。叶永青的“抄袭”行为比这个要早得多,说他专业“抄袭”30年,并不为过。

绘画和音乐领域,借鉴别人创作也是常有的事,但是叶永青行为,很难再用“借鉴”来辩解。据媒体报道,其中一个拼贴画系列,希尔文的创作灵感来自自己的童年以及与自闭症儿童的交往,这种经验是独一无二的,不可能有重合的可能。叶永青的作品,主题和构图都和原作高度相似,难怪西尔文那么愤怒。

这是相当让人吃惊的“国际文化艺术交流”,在长达30年的时间,叶永青一直盯着希尔文的创作,然后略加变通,就成了自己的作品。由于中国过去3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品的繁荣,叶永青的作品价格不但要比希尔文的原作要高很多,自己也名利双收,成为艺术圈的大佬。即便是国际影响力,叶永青也可能要超过希尔文。

这不仅是涉嫌剽窃别人的艺术创作,甚至也入侵了别人的人生。希尔文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,并不想在法律上追究叶的责任,只是想在道德层面来质证,要求拍卖机构停止拍卖叶永青那些涉嫌抄袭的作品。在内心深处,这恐怕也是他的个人存在之战,一个艺术家就存在于他的作品之中,如果被长时间如此“抄袭”,就相当于被剥夺了人生。

人们可能会感到奇怪,一个人怎么可能抄袭另一个人这么久。改革开放后,中国艺术家从80年代开始,大量向西方同行学习。在文化艺术领域,受到西方某位大师的影响,并转而成为大师的“中国版”,也是经常发生的事。有些人甚至因为仅仅率先翻译了西方思想家的作品,就成为该流派的代言人,在中国的大学当上教授博导,也是常态。

这种单向度的从西方到中国的传播,必然造成信息传递上的时间差,有条件的人可以先看到外国的作品,当他们模仿、借鉴甚至照搬的时候,周围的人所感受到的只能是满满的的创新。要等到大量西方作品被译介过来,甚至到了信息沟通成本大大降低的互联网时代,这样的把戏才有可能被揭穿。

或许叶永青最初的动机,也就是“借鉴”一下,但是当他发现这种“借鉴”是如此容易,为自己带来如此大的好处,而风险又是如此之低,就难以抵挡持续“作案”的诱惑。

对叶永青来说,这是真正的危机,这不仅是作品之战,也是人之战,如果国际艺术圈最终形成共识,认定这就是抄袭,叶永青将被剥夺艺术家的资格。他唯一能做的,或许是承认自己的抄袭,只有这样才能从阴影中走出,真正“成为叶永青”。

相关文章

Putown

Putown

so.putown.org 一站式搜索服务及工具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微信扫一扫,分享到朋友圈

专业抄袭30年名利双收,如此大师良心不会痛吗?
返回顶部

显示

忘记密码?

显示

显示

获取验证码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