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会员权益卡”——强制社保,中国走向福利社会的制度起点

强制社保与福利社会

近期,社保话题把沉默的企业和职工都炸了出来:小微企业面临明确的社保风险,“负担加重”;但低收入无社保职工似乎也没捞到多少眼前的好处——企业补多少个月,员工自己那部分也得自己都补出去,不仅是口袋里的钱,还有未来的工资。当“透彻分析”,有些人似乎是更加坚定的达成了不交的默契。
生活中听到最多的,似乎是老龄化升高,出生率下降,导致代际与群体间共济的失衡。说白了就是入不敷出。在这之前已经有:股票类、股权类资产投资比例提升;国有资本划转;延迟退休年龄等等政策落地,当然也有一些专家口中的“10岁缴纳社保最划算”等标题党言论。
今年初《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方案》正式开始实施,统一基金收支管理,这也反映出养老金"蓄水池"需要制度框架去稳固,以填补部分省市区的空缺、提升福利平衡度;
再回看近几个月,国家发了一大堆“现金补贴政策”: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、幼儿园大班免保教费政策、3600/年的育儿补贴、家电国补扩大……这些补贴除了促销费,似乎还有一个“巧合”的共同点:金额都是几千块,这背后,似乎隐藏着一些深度的发展逻辑。
社保的福利是交了才有,而后者是财政直接支出,但我们现在的发钱还是有一定前提和要求的,是区别于那些发达国家,或者说高福利地区经常“发钱”的动作。而这些设条件的发钱似乎是在为某些转变做着些显性的尝试,为什么说是显性呢,因为之前国企、财政补贴的还是“隐性”地放入社保基金等的操作。
而这些“赤裸裸”的福利,是不是代表着我们会大步进入福利社会?毛想想,现在这经济状况、财政收入、社会发展阶段,也不足以支撑,这也就是我把强制社保放在标题的原因,社保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张“核心凭证”。强制社保其实并不是刚提的新话题,之前立法就已经明确全民社保,司法实践也是早就落地“社保必缴”;所以我以为,今年“社保”和“发钱”的大动作,无非就是强调"社保缴费与获得权益"相对对等的关系。近几十年,中国不会走向欧洲国家的“无差别”高福利社会,而是继续强化“定向性”的福利政策,也就是一次补一部分行业,补一部分人群,尝试继续走“有条件的生产型”福利社会道路,也就是“定向福利”+以社保凭证为核心的“调剂式普惠式福利”。
我以为,在这条道路上,有越来越多的福利,更多的会和社保绑定,这也是“再分配”的很重要一环,某种角度讲,社保会不会成为一张“大会员权益卡”?把更多非“生产型”、非“定向型”福利和这张权益卡绑定?这或许,就是我想说的,强制社保,是中国走向特色福利社会的一个制度起点。

相关文章

Putown

Putown
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微信扫一扫,分享到朋友圈

“大会员权益卡”——强制社保,中国走向福利社会的制度起点
返回顶部

显示

忘记密码?

显示

显示

获取验证码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