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在上班前,看到马云在港大博士授予仪式上的演讲,其中很多金句在很多场合出现过。今天下班路上又温了一遍。其中有一句——绝大部分人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,但也有人因为相信,所以看见。
前后两者可能性的差距有多大?我们前行的动力是该来自于看到的,还是该来自于所相信的?看到的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,工作环境,知足或想要比现在更好。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,工作环境,可能天马行空,向着这个预设的结果走,也许水到渠成,也许永无来日,至少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做些什么,去尝试改变点什么。
我是个执行力不强的人,今天在街上遇到一个挂着牌子的人,拿着电话,呵斥到:你的执行力呢?我不禁一个冷颤。计划的时候感觉很周到,执行的时候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想到前几天转发的一篇写“老佛爷”的文章,最可怕的,是比你有天分的人,比你更努力。其实执行力不强另一面讲就是容易妥协与将就。
妥协于现实,将就于现状。不就是因为看到所以相信么?如果真的是渴望足够大,从不允许任何将就的人,我以为必定有不是因为看到而相信的东西存在。
而把这个做到极致的或许就会被称为疯子吧。
朋友圈有一些执行力很强的朋友,每天清晨练口语的算一个,每天打卡阅读的算一个,每天整理新闻的,也不知道能不能算。但非日语专业,考上早稻田研究生的李先生必须算一个。
以前接触并不多,感觉就是个学霸。上次和朋友来我家,去玩的路上依旧是会拿出pad背背单词什么的。看到这个我不禁一个冷颤,想起来也会。这算是一种习惯还是一种本能?习惯优秀?本来就很优秀?不对,没有什么天才的呀?
今天,和机构里的一个家长聊天,问到,你理想中的工作是什么样的?其实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,从大学开始就不断地会听到,不是越听越烦,而是越来越害怕,说不出理想的工作是什么。成了第三种人——看不见,也没有什么相信的。那还谈什么追求呢?基础是知道想要和不想要的。年轻人的“不稳定”来自哪里?或许就来自于不知道什么是想要的,什么是不想要的。来自于只是看到,没有因为相信而看到——大部分还没体验过因为相信而看到的美好吧。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第三种人——不是看不见,而是没有相信的,所以看不见,尝试去相信一些东西,却是无法在当下看到所相信的任何一点线索的不安。
极致的付出和无比寂寞的勤奋是什么?名人传,励志书里的那些故事吗?只是简单的联系吧,故事和最后的结果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吗?未必罢。也不尝试去总结归纳。似乎都是让我们去相信一些东西。自己写Putown的葡萄棚也挺久了,没想到自己还能坚持下来——虽然断断续续的。坚持下来是因为让更多人知道?是想让更多人看到,但也不是坚持得原因——没觉得在坚持做什么东西——坚持总给人一种苦和累的感觉。也没想到自己会做这么一个都快消失的东西——毫无前景,但却无比吸引想为自己贴上上进标签的青年。或许也只有用本能这个词来形容——这似乎是唯一一件可以用本能来形容的事情了——这种靠本能驱动的事情,有时候自己想来都觉得惊讶。——因为我理解的本能之一是呼吸。
从这里开始,看到和相信的关系应该更好理解了——看到自己还活着才呼吸,还是因为相信自己能活着而呼吸。本能驱动的是内心深处的信念。本能驱动的自然也不容易妥协和将就。